上纵横小说App,新人免费读7天
已抢580 %
领免费看书特权

第一百七十一章

助力迁都

终南山的初雪刚刚融化,林夏站在崖边,望着昆仑镜中浮现的景象。镜中不是她熟悉的终南翠色,而是一片黄沙漫天的平原,无数百姓拖家带口,在官兵的驱赶下艰难前行。孩童的啼哭、老人的哀叹、牲畜的嘶鸣,仿佛穿透镜面直抵耳畔。

"又看什么呢?"沈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他刚练完剑,额上还带着汗珠。

林夏没有回答,只是将镜面转向他。沈墨只看了一眼,眉头就拧成了结:"这是...商朝?我们离开才多久,怎么又乱了?"

"盘庚即位之初。"林夏轻抚镜面,画面切换到一座简陋的宫殿,年轻的君王正与大臣们激烈争辩,"商朝已经五次迁都,民众怨声载道,不愿再搬。"

镜中,一位白发老臣跪地泣诉:"王上,自先王仲丁以来,我商已五迁其都。百姓疲于奔波,田园荒芜。今又要放弃奄都,恐民心动荡啊!"

盘庚拍案而起,声音却透着疲惫:"黄河改道,奄地水脉枯竭,不迁都,难道等着被旱灾困死吗?"

沈墨抱起双臂:"历史上的盘庚迁殷,奠定了商朝后期两百多年的稳定。但看这情形,怕是没那么顺利。"

林夏收起宝镜,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:"民众不理解迁都的必要性。我们得去帮他们。"

"这次又是什么理由?"沈墨嘴角微扬,"上次是阻止邪神复活,上上次是推翻暴君..."

"为了那些孩子。"林夏指向镜中一个被母亲拖着走的小女孩,孩子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,每走一步都在沙地上留下淡淡的血印,"为了无数个这样的家庭。"

沈墨的笑容消失了。他默默转身回到草庐,开始收拾行装。

三日后,黄河以北的奄都郊外,两个风尘仆仆的旅人站在山坡上,俯瞰这座即将被放弃的都城。城墙低矮破败,护城河几近干涸,街道上尘土飞扬。与林夏和沈墨记忆中商朝初年的繁荣相比,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。

"先找落脚处。"沈墨压低斗笠,"再打听迁都的具体情况。"

他们扮作游医和护卫,顺利混入城中。奄都虽破败,却因即将迁都而异常拥挤。各地前来接应搬迁的官员、不愿离开的百姓、趁机牟利的商贩,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。

一家名为"河洛居"的客栈成了他们的临时据点。掌柜的是个独臂老人,见多识广,对迁都一事满腹牢骚。

"客官是不知道,这都第五次了!"老人一边倒酒一边抱怨,"先王们一会儿说洪水,一会儿说干旱,搬来搬去,苦的是我们小民。我这条胳膊就是上次迁都时摔断的,没治好,废了!"

林夏试探地问:"听说这次要迁往殷地?那里条件如何?"

"殷?"老人嗤之以鼻,"一片荒地!连口像样的井都没有。王上说那里北有洹水,可洹水年年泛滥,比黄河还难伺候!"

正说着,街上突然骚动起来。一队官兵押着几个捆绑的百姓走过,为首的军官高声宣布:"抗命不迁者,以此为戒!"

客栈里的食客们噤若寒蝉,直到官兵走远才敢议论。

"那是东巷的陶匠一家,死活不肯走,今早被硬拖出来的..."

"听说殷地那边已经在建城墙了,征调的民夫累死不少..."

"我家祖坟都在这里,这一走,谁给先人上祭啊..."

林夏和沈墨交换了一个眼神。情况比想象的更棘手——不仅民众抵触强烈,官方的强制手段也在激化矛盾。

夜深人静时,林夏取出昆仑镜,念动咒语。镜面泛起涟漪,显示出殷地的现状:一片荒芜的河畔平原上,零星的劳工正在夯土筑墙,进度缓慢。不远处,临时搭建的营帐里,几个贵族模样的人却在饮酒作乐。

"看到了吗?"林夏指着镜中一个监工鞭打民夫的场景,"阶级对立比地域矛盾更严重。贵族们不在乎迁都艰辛,苦的是底层民众。"

沈墨沉思片刻:"单纯劝说民众不够,得从根本上解决迁都后的生存问题。如果能证明殷地确实更适合长期发展..."

"水利!"林夏突然眼前一亮,"《尚书》记载盘庚'视民利用迁',关键在'利'字。如果能解决殷地的水利问题,让民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..."

沈墨会意:"你负责设计水利工程,我去看看防御工事。历史上的殷都可不止繁荣,还是军事重镇。"

次日清晨,二人分头行动。林夏扮作采药女,前往殷地考察地形;沈墨则以护卫身份,混入筑城的民夫中。

殷地距奄都约两百里,林夏骑马半日便到。眼前的洹水平原广阔平坦,土壤肥沃,确实比奄都周边因过度开发而贫瘠的土地更适合长期居住。但正如老掌柜所说,洹水河道杂乱,既无灌溉系统,也无防洪设施。

林夏沿着河岸行走,不时蹲下取土样,或在绢帛上勾画。凭借在现代学到的水利知识,她很快在心中构建出一个大胆的计划——引洹水入渠,构建网状灌溉系统;同时在下游修筑堤坝,既防洪又可蓄水。

正当她专注记录时,身后传来马蹄声。一队官兵簇拥着一个年轻男子来到河边。男子衣着华贵却不浮夸,眉宇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。林夏一眼认出——正是盘庚!

她急忙低头退到路旁,但还是引起了注意。

"那女子,在此做甚?"一名侍卫喝道。

林夏福身行礼:"民女采药为生,听闻殷地有珍稀草药,特来寻觅。"

盘庚抬手制止侍卫的进一步盘问,目光落在林夏手中的绢帛上:"采药需要画图?"

林夏暗叫不好,绢帛上正是她刚画的水利草图。正犹豫如何解释,盘庚已下马走来。

"给朕看看。"

无法推脱,林夏只得递上绢帛。盘庚展开一看,眉头渐渐舒展:"这是...水渠?"

事已至此,林夏决定冒险一试:"回王上,民女祖上曾为夏禹治水之工,家传些许水利之术。见此洹水奔流无度,不觉手痒..."

"夏禹之术?"盘庚眼中闪过惊讶,"继续说。"

林夏指着草图解释:"洹水湍急,直接引灌易冲毁农田。可先于此筑分水坝,减缓水势;再开干渠三条,支渠若干,形成网状。旱时灌溉,涝时泄洪..."

盘庚越听越专注,最后竟屏退左右:"女子,你叫什么名字?"

"民女...林夏。"

"林氏,朕正为迁都后水利之事忧心。若你所言非虚,当是大才。"盘庚沉吟片刻,"你可愿入宫为女官,专司殷都水利?"

林夏心中暗喜,表面却诚惶诚恐:"民女才疏学浅,恐负王恩..."

"不必推辞。"盘庚挥手,"明日便随朕回营。若规划可行,重重有赏。"

当夜,林夏通过昆仑镜与沈墨联络。镜中显示沈墨已在筑城民夫中建立威信,正暗中改良筑城技术。

"我被盘庚发现了,"林夏苦笑,"不过因祸得福,成了水利官。"

沈墨挑眉:"这么快就接近了君王?小心些,我这边打听到贵族中反对迁都的势力不小。"

"我这边也是。明日开始我会设法改善劳工待遇,你那边..."

"我已经在做了。"沈墨露出罕见的笑容,"改良了夯土配方,加入芦苇和石灰,城墙坚固度提升三成,工时缩短一半。"

林夏惊喜道:"太好了!这样一来,民众负担能减轻不少。"

"不止如此。"沈墨压低声音,"我还训练了一支护卫队,都是被征调的猎户和农夫。殷地周边部族虎视眈眈,得提前准备。"

二人约定每周通过昆仑镜联络一次,便各自继续行动。

次日,林夏随盘庚来到临时王帐。她呈上完善后的水利图,详细解释每处设计的用意。盘庚召集众臣商议,反对声却此起彼伏。

"王上,女子之言岂可轻信?"

"夏禹之术失传已久,她如何得之?"

"工程浩大,劳民伤财啊!"

盘庚拍案:"够了!五次迁都,哪次不是因为原都城难以为继?今日有良策在前,尔等却固步自封!"他转向林夏,"林氏,朕给你百名劳工,先建一段示范。若成,全面推广;若败..."

"民女愿领责罚。"林夏自信地接话。

有了王命,林夏迅速行动起来。她挑选的百名劳工多是老弱病残——这些人本是被嫌弃的累赘,在她手下却成了宝贝。年长者经验丰富,指点挖掘角度;体弱者细心谨慎,负责测量标记。

更让劳工们惊讶的是,这位女官不仅亲自下地干活,还改良了工具。她设计的双人夯具效率倍增;她教人用藤条编筐,运土量是簸箕的三倍;她甚至调整了作息,避开正午最热时段,反而提高了整体进度。

短短十日,一段长约百丈的示范水渠完工。放水那日,盘庚亲临视察。清洌的洹水顺着渠道流入干渴的田地,围观民众欢呼雀跃。

"妙哉!"盘庚赞叹,"林氏,朕命你总管殷都水利,所需人力物力,尽可调用!"

林夏趁机进言:"王上,民女有一请。迁都艰辛,可否减轻赋役,尤其善待老弱?"

盘庚沉吟:"你所言极是。朕即下诏:年过五十者免重役,家有幼子者减半赋。"

消息传开,民众对迁都的抵触情绪明显缓和。林夏又建议盘庚派画师绘制新都蓝图,展示给奄都民众,让他们看到未来家园的模样。

与此同时,沈墨的夯土新技术也获得推广。城墙建设速度大幅提升,他训练的护卫队更成功击退了几股骚扰的游牧部落,赢得盘庚赏识,被任命为卫尉,负责新都防御。

一个月后,迁都正式开始。与最初的强制驱赶不同,这次有了相对有序的组织。林夏的水利工程让民众看到了殷地的潜力;沈墨的防御体系给了大家安全感;盘庚减免赋役的承诺更是减轻了负担。

长长的队伍从奄都向殷地进发,虽然仍有不舍,但抱怨声少了许多。林夏和沈墨骑马前后照应,帮助老弱病残,解决沿途问题。

行至半途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队伍陷入混乱。河水暴涨,桥梁被冲毁,数千人被困河岸。

"必须尽快搭临时桥!"盘庚焦急万分。

沈墨观察水势后提出大胆方案:"不需搭桥,可组织水性好者拉绳索横渡,其他人沿绳过河。"

林夏补充:"用藤编网兜,将老弱孩童吊运过去。"

盘庚采纳建议,命人火速准备。就在行动即将开始时,上游传来轰隆巨响——山洪暴发了!

浑浊的洪水如猛兽般扑来,瞬间冲走了几辆辎重车。民众惊恐尖叫,四散奔逃,场面彻底失控。

"来不及了!"沈墨大喊,"所有人往高处撤!"

林夏却望向河对岸——已有数百人过了河,此刻正孤立无援。更糟的是,对岸山坡上出现了游牧部落的骑兵,显然想趁火打劫。

"沈墨,你保护盘庚和这边民众!我去对岸!"不等回应,林夏已策马冲向尚未被完全冲毁的桥基。

"林夏!"沈墨的喊声淹没在暴雨中。

林夏冒险跃过断裂的桥面,来到对岸。她迅速组织起青壮年防御,同时用昆仑镜发出求救信号。

对岸,沈墨看到镜光,立刻明白情况。他命人将轩辕剑绑在长竿上,高高举起。神奇的一幕发生了——昆仑镜与轩辕剑隔河呼应,金光与蓝光交织,在汹涌的河面上形成一道光桥!

"快!过桥!"林夏指挥对岸民众。

民众虽惊恐但有序地踏上光桥。令人惊奇的是,这光桥竟能承载重量,人们稳稳地走到了对岸。游牧骑兵被这神迹震慑,纷纷退却。

当最后一人过河后,光桥渐渐消散。昆仑镜和轩辕剑也恢复了常态,只是表面都多了几道细小的裂纹。

"这是..."盘庚震惊地看着二人,"天佑我商?"

林夏和沈墨相视一笑,没有解释。这次意外让二人发现,神器在民众生死攸关时刻,竟能产生如此奇迹。

洪水退去后,迁都队伍重新集结。这次意外非但没有打击士气,反而增强了凝聚力——人们亲眼见证了"神迹",认为这是迁都正确的征兆。

半月后,当队伍终于抵达殷地时,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惊喜——城墙已初具规模,城内主干道铺设完毕,第一批水利工程开始运作,青青的麦苗已在灌溉区破土而出。

盘庚站在新建的祭台上,向民众宣告:"自今尔后,我大商永居于此,不再迁徙!尔等协力共建,必创盛世!"

民众欢呼雀跃,开始热火朝天地建设新家园。林夏的水利工程和沈墨的防御体系成为新都两大支柱。盘庚励精图治,采纳二人诸多建议:设立市场促进贸易;改良农具提高产量;建立学堂培养人才...

一年后,殷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王城。市井繁华,农田肥沃,城墙坚固。盘庚在宫中设宴庆功,亲自向林夏和沈墨敬酒:

"二位虽不言来历,但于我大商有再造之功。今日之盛世,皆赖二位之智。"

林夏微笑:"王上过誉。民女不过略尽绵力。"

沈墨举杯:"愿大商国祚绵长。"

宴席散后,二人登上城墙远眺。月光下的殷都生机勃勃,远处洹水如银带蜿蜒。

"我们真的改变了历史。"林夏轻声道,"这座城将延续二百余年,成为商文明的象征。"

沈墨点头:"是时候回去了。昆仑镜最近示警越来越频繁,恐怕又有新的时空波动。"

林夏望向星空:"每次离开,都有些不舍。"

"但总有新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帮助。"沈墨握住她的手,"准备好了吗?"

林夏深吸一口气,取出昆仑镜。镜面泛起涟漪,显示出终南山熟悉的景色。就在二人准备踏入镜中时,一道黑影从城垛后闪过——是个脖颈后有奇怪刺青的人!

"谁?"沈墨迅速拔剑,但那人已消失在夜色中。

林夏皱眉:"那个刺青...好像在哪里见过..."

沈墨收剑入鞘:"不管是谁,商朝已经步入正轨。我们该走了。"

二人携手踏入镜中,身影渐渐模糊。月光下,只有微风拂过空荡荡的城垛,仿佛在诉说一段无人知晓的传奇。

上纵横小说支持作者,看最新章节

海量好书免费读,新设备新账号立享
去App看书
第一百七十一章 助力迁都
字体
A-
A+
夜间模式
下载纵横小说App 加入书架
下载App解锁更多功能
发布或查看评论内容,请下载纵横小说App体验
福利倒计时 05 : 00
立即领取
05 : 00